
80後邊青移民澳洲昆士蘭大堡礁 由酒店雜工到圓創業夢
報導年份:2020 / 移居年份:2011/ 移民方法 :工作簽證/居住城市:澳洲 Airlie Beach
家庭人數:1 / 大約年齡:80後 / 職業 :摘生果,小型飛行公司,中餐外賣店老闆
80後的Frederick 自言在香港時是邊青一名,「讀書不成,去澳洲工作假期,結果在這裏落地生根,並在大堡礁的小型飛行公司工作,去年則開了中餐外賣店,生活還算愜意。」
Frederick自己在香港讀到中四就輟學,寄語後生一輩,香港很細,想向外闖一開眼界,要趁年青。記得是2011年9月到澳洲的,「自己英文不好,只拿著1,000澳元就來開展新生活,有時只有沒福利的黑工,1小時10澳元,接著是做農場摘生果之類,甚麼都做。與香港生活有家人照顧,是180度的轉變,一切要慢慢適應。」
任職GSL Aviation 3年多期間,得到公司舉薦,取得了偏遠地區擔保移民簽證(Regional Sponsored Migration Scheme visa),得到工作經驗後,就可申請申請澳洲移民,現時他已入籍澳洲。他說做市場部經理年薪約7萬澳元/約34萬港元,在Airlie Beach這觀光小鎮來說已算不俗。
進修獲僱主擔保居留 80後港女技術移民澳洲:人生最好決定
Vivien早於2005年已經前往澳洲留學,畢業後回香港從事銷售工作數年,深感香港的生活節奏過於急促,2014年的雨傘運動更令她感受到無力感,覺得香港前景難以預計,為了下一代著想,決心移民澳洲。
Vivien表示,當時澳洲對幼兒教育工作需求較大,本身就喜愛小朋友的Vivien,於是報讀了當地為期一年的幼兒教育課程。期間在當地餐廳、咖啡店等兼職,也做過兼職瑜伽導師。
完成幼兒教育課程後,她順利找到一份全職教師工作,並獲僱主擔保申請永久居留,成功在澳洲落地生根。去年她正式轉行,在墨爾本市中心一間知名地產商擔任銷售助理。
澳洲「上車」也較香港容易和便宜,買樓時只需繳付樓價10%至20%的訂金。4月時,Vivien與丈夫以約200萬港元,購入位於墨爾本市郊的一個700呎單位。
工作假期變技術移民 90後情侶2萬元移民加拿大多倫多
90後加拿大移民記版主Liz讀大學的時候到美國紐約做交換生,當時她就發現自己更適合外國生活,於是她與男朋友Tony在婚前達成共識,協議好婚後一齊去工作假期,為移民探路,最後成為加拿大永久居民。
大約2年前Liz下定決心到加拿大working holiday,實現自己的移民大計。剛到多倫多工作假期時Liz只打算輕輕鬆鬆做售貨員,後來在好友建議下,她決定找一份有助移民的工作,最後找到一份廣告公司工作。
Liz和Tony透過網上系統快速通道(Express Entry)的加國工作經驗(Canadian Experience Class)技術移民到加拿大成為永久居民。移民申請費,加上一切所需文件用了大約$2萬港幣。Liz說,當時他們並沒有僱主擔保,她在當地連續做滿1年工作經驗,一共為她增加大概40分。
加拿大樓價大概是香港的一半,她們用了大約355萬買了一間地鐵沿線800尺2房的房子,坐車到市中心只需要大約30分鐘。
要以加國工作經驗移民至加拿大,申請人要於過去3年內在加拿大有最少1年工作經驗,其職業需要在加拿大國家職業分類 (National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0,A or B 類)中。
90後移居冰島打「筍工」:在這兒長大的人都想離開
27歲阿丹是土生土長香港人,中學畢業後,便到英國修讀學士及碩士,機緣巧合下寄求職信到冰島,一擊即中,獲取錄成為旅遊Blogger,以中文撰寫旅遊資訊,更開設個人專頁《冰島島民》,「名正言順」到處遊歷。聽起來像是「筍工」一份,她也以「冰島島民」自居,她卻跟記者分享:冰島美好,冰島也可以不美好。
她說一定要懂冰島文,不然便很難融入,而何人又可在一、兩年內精通一種語言呢?但別以為這「孤獨」只是暫時。阿丹笑言,於冰島人來說,孤獨與隔離是常態。至於缺乏動力,更是本地人不斷離開的原因。
90後夫妻移民澳洲塔斯曼尼亞 250萬港元買1300呎連花園單位
在香港新的移民潮當中,澳洲是不少人的心儀國家。90後夫妻James和阿Yu,選擇在澳洲的塔斯曼尼亞定居。他們在塔斯曼尼亞唸書以至現在入籍澳洲,並在省會荷伯特市(Hobart ) 的近郊居住。港男James及阿Yu於2012年來到塔斯曼尼亞,待業時是租屋住,3年前James在建築師樓工作穩定下,購入離荷伯特市約15分鐘車程的郊區:「現在住這裏約1,300多呎,還未包花園,3年前買約43萬澳元,約250萬港元。但這間屋比較舊,入手平但修葺要花錢。」’
澳洲移民是計分,那時分數的要求不是太高,我2014年建築碩士畢業同屆,因技術移民而想留下的,都可成功申請移民。但近2、3年要求提升不少,像我這技術移民(建築師 ),其門檻提高很多,如英語要求的程度等。聽朋友講,現在想申請移民也不容易,可能申請了,政府很久不覆,簽證過期了,就被逼要返香港。
據澳洲移民局官網顯示,申請類種489的區域性技術移民 ( Skilled Regional (Provisional Visa),登入做試算表中即可加10分,若年齡在25至32歲之間,又多加30分,而65分就是移民澳洲的合格分數,有興趣的朋友可在此處批核一下。
阿Yu補充計分法經常有變:「我們以前在塔斯曼尼亞讀書,畢業了係加5分,但現在網站又寫加10分。」所以有興趣人士,建議先留意澳洲移民署的網站。
90後女生紐西蘭技術移民當幼園教師 拿著履歷直接到學校應徵
Mandy和丈夫於2016年結婚,丈夫陳先生去年先到紐西蘭半工讀有關工程課程,而太太Mandy決定今年跟隨丈夫移居到紐西蘭。Mandy指,雖然現時月入只有在香港工作時的一半,但完全足夠生活,她和丈夫更與朋友合租了一個7000多呎的獨立屋。
Mandy現在於學校負責教普通話。她指,當地的老師有分qualified和unqualified teacher,unqualified teacher不需要牌照,而且當地有不少學校都希望聘請不同種族的老師,因此需求較大,十分適合想移民當地的人。
申請技術移民的其中一個要求是具備在職位短缺清單中的技能。職位短缺包括長期短缺(Long Term Skill Shortage List)、地域性短缺(Regional skill shortage list)、建築和基建技能短缺(Constru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skill shortage list)及技能等級分類(Skill level classification)。
Mandy說,只要找到一份當地缺乏專門技術人才的工作,就會獲發工作簽證,但普遍移民agent都建議有意移民當地的朋友找長期短缺工作,因為短期短缺清單中的工種隨時都有機會改變。
80後港男移居愛沙尼亞實現初創夢 吳冠諾:這裏初創網絡氣氛強勁
80後港男吳冠諾4年多前遠赴科技強國愛沙尼亞首都塔林,成立了B2B(business-to-business)初創企業Kipwise,開展了其初創夢。
約4年前他透過一個國際招聘平台到塔林工作,一年多後,發現自己的理念與公司方向不同,剛好遇到愛沙尼亞新推出初創簽證(Start Up Visa),因而決定辭職創業。初創簽證由愛沙尼亞的初創界與政府合作推出,由一群從著名初創公司如Skype、Transferwise等出身的人與政府人員組織委員會負責審批,歡迎所有人申請,而條件是成立的企業必須與科技及創新有關,而且只能在愛沙尼亞營運,申請人亦不能在當地打工。
阿諾正好搭上頭班車獲得簽證,而只要居住滿5年、證明曾在愛沙尼亞連續工作3年及過去12個月在當地工作,就可申請永住權。
【移民台灣】80後夫婦試居高雄 投資50萬開港式茶餐廳
80後港人夫婦Samson和Samantha於兩年多前移居台灣高雄,開設港式茶餐廳,以公司名義聘用自己,透過工作簽證取得居留證。
兩夫婦暫時取得3年居留許可,如在第3年店舖營業額能達到300萬元新台幣(除稅後,約78.3萬港元),就可申請延長居留期,視乎當局審批而定。現時冰室舖位約330平方呎,月租3萬元新台幣(約7,800港元),他們今次移居台灣成本約50萬港元,其中30萬港元用作開舖成本。Samson坦言兩年內未必完全回本。
二人居住空間也比以往寬裕,以現時約600平方呎的住所為例,位處高雄地標巨蛋附近,租金只需1.6萬台幣(約4,200港元)
社運常客 80後夫婦移居英國開畫廊
80後夫婦Ken (化名)和阿蘇(化名)過往是學運與社運常客,今年4月到英國展開新生活,打算在當地開畫廊。有關移民的事,他們考慮了四年;然而一經決定申請,事情就火速發展:從首次參加移民講座、草擬商業計劃書、遞交申請、辦理良民證、電話面試成功、收拾包袱離開、抵達英國,前後才10個月。他們申請企業移民,入門條件是要在英國作出20萬磅(約港幣200萬)的投資以開設公司、及在當地聘請兩名全職僱員。英國批出40個月的Tier One Entrepreneur Visa(此Visa 已暫停申請),他們必須於這段期間履行以上承諾,五年後可申請成為永久居民,之後再過數年可申請成為英國公民。
【加拿大溫尼伯】為帶愛女移民 棄生意做打工仔 80後爸爸﹕香港教育制度失衡
80後爸爸阿康,為了兩名年幼女兒,多年前已開始計劃移民加拿大,最終發現曼尼托巴省的「留學移民」計畫,成功移民的機會較高。2017年,阿康獨自前往當地修讀為期一年左右的酒店管理課程,同時申請留學簽證。原來持有留學簽證,配偶可以入境及工作,子女則可以持旅遊簽證入境,但阿康太太Vanessa想Hayley完成幼稚園課程才出發,一家人只好短暫分隔兩地。
課程修畢前,阿康已經找到工作,在酒店任職前台服務及夜間核算主管。太太於是帶同兩名女兒前來,一家人在異地展開新生活,定居於曼尼托巴省的溫尼伯市(Winnipeg)。不久,阿康獲得「省提名」,順利進入申請居留權的程序。
80後夫妻自己未來自己救 移民葡萄牙:給孩子投資人生而不是上車求存
一對80後的香港人夫妻,15年他們拿着兩口子的積蓄,先試水溫到葡萄牙里斯本買物業,感受一下這個城市是否適合自己居住,結果就愛上了這個地方。自從14年雨傘運動後,她與老公發現所熟悉的香港,一下子變得陌生,他們無力改變社會環境,惟有靠自己揾出路,坦言﹕「自己不是有錢人,英美澳加移民門檻高,葡萄牙的Golden Visa黃金簽證,在當地投資50萬歐元,又不用坐移民監。」
80後移居泰國 網上創業月賺3萬
在設計學院畢業後,她走上了朝九晚九的打工仔生涯,在灣仔一家知識產權事務所任文職,月入約1萬元,「在香港生活最大問題是經濟壓力,以前返律師樓每個月搵萬零蚊,扣埋稅實際只得8,000多元,感覺幾乎生活在貧窮綫下,返工壓力好大!」與家人住在將軍澳坑口,她自言無能力支付家用,食住都要靠家人,完全看不到前景。「現時在清邁的收入是香港的兩至三倍,生活支出卻是香港的三分之一,生活安穩自由,既有自己的空間,每個月更加有錢儲!」
以月租900元在清邁古城租住一個300多呎的單位,日常以步行或踩單車為主,每月生活費只花2,000多港元,「在當地落街洗衫,是每次只需10泰銖(約2.5港元),還有提供乾衣服務。」持泰文學生簽證逗留的Vivienne,不單是數碼遊牧,同時是一名Slash族(斜槓族,常以「姓名,職業/職業/職業」介紹自己,亦稱作斜槓青年),她身兼幾職,化粧品批發/首飾分銷/撰稿人,月入共約3萬多元。「這裏搵錢比香港多但使費較少,300泰銖(約75港元)可以食到5星級酒店的自助晚餐,好幸福!」
80後港女移民德國 積極融入當地生活
Joanna的丈夫Klaus於2006年被公司派到香港工作,公餘時到舞蹈學校學跳舞,因而認識了從事芭蕾舞藝術工作的Joanna,兩人不久後更發展成為情侶。直至2014年,他們便決定舉家回到Klaus的家鄉–德國的利華古遜(Leverkusen)。利華古遜是德國一個細城市,跟科隆距離不遠,感覺較「鄉下」,在這裏定居的中國人不多,而她居住的地方就在萊茵河旁,走5分鐘路就是森林了。
一家人現居於一幢兩層的獨立屋,每層800呎,還有車房及一個大花園,這幅地是Klaus的父母多年前買下來,而他們5年前就用了約500萬港元搭建及裝修。Joanna說:「科隆這幾年的人口已達飽和,而因為跟利華古遜較鄰近,因此不少住在科隆的德國人開始遷到這個細城市居住,導致這裏可以建房子的地已經所餘無幾,現在即使有錢,也未必能擁有獨立屋及花園。」於是大部分人多住在高樓大廈,以一個800呎的全新單位為例,大約400萬港元可以買到,不過地理位置就可能較為偏遠。
【新加坡直擊】港人移居獅城記
3位8、90後的港女,先後移居新加坡,展開新生活,當中有苦亦有樂。80後Vi 因丈夫被調派到新加坡工作,隨他移居新加坡,滿意當地配套和生活環境,一住就是9年。同樣是80後的人妻Jenny,遠嫁星洲,與新加坡藉丈夫生了兩位小朋友,在當地落地生根。
巴塞隆拿加泰波士邀請.跨越6千公里移居
Wood 仍然從事在香港的老本行——food sourcing。「從畢業到現在都是從事食物採購的相關行業,第一份工作是在日資公司的 purchasing 部門當 trainee,而上一份工作就要時常飛到歐洲尋覓食材。」,機緣巧合之下,遇上現時的加泰波士,給予她一份長期合約。「因為辦 working visa 的程序複雜,未必每間公司都願意聘請外國人到當地工作,幸好現時的上司給予我這樣的機會。」
「西班牙的工作除了有分 part-time 跟 full-time 外,full-time 也有分合約制跟長期約,如果在這邊找不到公司幫忙申請 working visa,要留下來的話,會變得非常困難。」加上巴塞隆拿的租金絕不便宜(當然比起香港的瘋狂樓價算是超值)
去歐洲,時常都覺得他們的生活質素總比香港高,人工卻沒有比香港來得高。他們的最低工資以月薪來算,每月最多只有 EUR 800/約HK$8,000,但生活指數卻比香港來得高。「在香港如果做一個文職的職位,隨時人工都比這邊來得高。」在香港吃晚餐,簡簡單單都能搵到$30-40一餐醫肚;在巴塞隆拿吃一頓 50 蚊埋單的晚飯,就只能夠食一碟 tapas 的辣汁薯仔,可見人工跟消費根本唔成正比。
挪威打工仔可以放「暑假」 80後移民挪威5年:不再為生存而活
80後女生阿淳在香港大學完成地質相關課程後,到新疆一家金礦公司實習,08年,金融風暴被解僱,曾回到香港一段短時間,及後到了英國讀有關文物修復的碩士,又去過印度、西非的小島國參與不同的工作項目,期間一直與大學時期認識的男朋友保持長距離戀愛。
當時年紀輕輕已走遍各地的她,2014年選擇了到挪威落地生根,笑言只因男朋友(亦是現在的丈夫)在當地找到一份長工,於是便順理成章搬到挪威生活。
她說在挪威置業比香港便宜,她現居於奧斯陸的外圍,相等於香港的屯門或元朗,她指,約500萬港元的價錢能買下1200呎單位,她又表示有朋友租住約500-600呎單位,月租約港幣13000元。
不過,移民挪威絕非容易之事,由於挪威沒有投資移民簽證,想移民就必須和挪威人結婚;或獲挪威本地公司聘用。在挪威居住滿3年就能申請永久居留,獲得永久居留權後,不可以離開挪威超過2年,7年後便可申請加入挪威國籍。在當地居住了5年的阿淳已擁有永久居留權,再居住5年便可領取挪威護照。
如果要申請工作移民,IT、工程等需要專業技術的工種較為吃香,中文工作機會較少。當地人的英文流利,但若然要在挪威找工作,沒有挪威語基礎會比較困難。
在香港,感覺是為生存而活;但在挪威,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德國免費讀大學 不懂德文亦可
香港90後馬楚豪(Marco)卻告訴記者,在德國讀大學幾乎零金錢成本,「好抵讀」!兩年前,大學畢業的他想出國進修,但英美留學太貴,難以負擔。後來,他得知德國大部分公立大學的課程均不收取學費,且連外國學生也能享受到相同的福利,覺得好驚喜。他不懂德文,原本擔心有語言障礙,後來發現原來當地有不少以英語授課的國際課程,於是在毫無懸念下報名申請。
德國現有超過420所公立大學,提供1.9萬個學位課程,當中有10%(1900個)以英語授課,主要是工程、自然科學、環境研究、電腦科學以及經濟。現時,Marco在前西德首都波恩(Bonn)一所大學(University of Bonn)修讀經濟學碩士課程。Marco指出,這間大學的經濟系在歐洲數一數二,絕不「野雞」。
他笑稱自己「執到寶」,因為這個高質學位不用交學費,而行政費就是280歐羅(約2500港元)一個學期。「但這筆錢其實是交通費,拿着學生證就可以在所屬的州份免費搭車。」他多搭幾轉去附近的大城市,例如科隆、杜塞爾多夫,「條數就抵番晒」。
至於生活費連租金,則每月只花4500港元。他笑說,自己相當幸運,獲分配學校宿舍,交2500蚊租,就能一人獨享200多呎的房間,有廚房、有廁所,窗口對正萊茵河,非常舒適。
另一來自香港的學生Holly卻偏偏捨易取難,挑戰德語課程。在香港演藝學院跳舞學士課程畢業後,她先花了一年時間在德國一間語言學校打好德文根基。「在香港學德文,每個星期只學3個小時。在德國,你可密集式上課,而且學完後能夠立刻應用在生活場所,進步會特別快。」
懂德文後,她亦比較容易認識德國朋友,以及找到教跳舞的工作。當局規定,留學生每年最多可以打工120個全日,或240個半日(最多4小時)。而畢業後,他們可獲得18個月的居留許可,方便尋找工作。居留滿八年(讀書計算在內),就有入籍的資格。
Marco說:「到德國留學是一個最低成本的移民方法!用很便宜的生活成本就可以有外國讀書的機會,而且完成後更有機會獲得一個歐盟的身份。」不過,他稱香港有太多牽掛,打算畢業後回港工作。
90後一周找到海外工作 再移民瑞士過童話生活
Genille在香港公共屋邨長大,畢業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(IVE):「我很早已覺得香港的生活環境和前景都不適合自己,所以2014年畢業後用了3日時間,網上寄出1,500封求職信,一周後成功找到在新加坡的工作,於是搬到獅城居住。」
當時她覺得在新加坡生活較在香港適合,但工作了3年後,她覺得新加坡生活太沉悶,於是與法國籍丈夫商量到歐洲工作和居住的可行性:「不過法國打工的薪酬不高,要養家不易,幸而丈夫轉而找到在瑞士的工作,我們就在2018年1月由新加坡搬去瑞士第二大城市日內瓦,之後在2019年8月,再搬到瑞士西部沃州的城市尼翁(Nyon)。」